我們以一個名叫“復方阿爾卡- 塞爾策(Alka-Seltzer Plus)”的產品為例,看看我們能否想象出它怎么會得到這個名字(品牌命名)的。一群毛頭小子圍坐在會議桌旁,討論給一種專門用來與“德里斯坦(Dristan)”和“康泰克(Contac)”競爭的新型感冒藥命名。“我想出來了,”哈里說?!熬徒兴畯头桨柨ㄒ蝗麪柌摺伞_@樣,我們就能借助于我們每年已經為‘阿爾卡- 塞爾策’這個名字(品牌名稱)花出的2000 萬廣告費了?!?/span>
“好主意,哈里。”于是,又一個省錢的方案馬上被接受了。省錢的方案通常大多能被人接受。
而實際情況又如何呢?這種新產品不但沒有擠進“德里斯坦”和“康泰克”的市場,反而轉過來吃掉了“阿爾卡- 塞爾策”原有的一部分市場?!皬头桨柨?/span>- 塞爾策”的生產商碰巧還重新設計了一下包裝瓶,結果“阿爾卡- 塞爾策”的市場變得越來越小,而“復方阿爾卡- 塞爾策”的市場卻越來越大。
還不如就叫“復方布羅莫- 塞爾策(Bromo - Seltzer Plus)”呢。這樣就不會使自家的業務同室操戈了。
以上是:“搭便車”陷阱(品牌命名)的內容(侵聯刪);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于深圳品牌策劃公司分享-品牌設計/ 品牌定位/ 品牌命名/ 品牌營銷策劃知識,敬請關注:http://www.jxjchb.com,合作咨詢總監:18038043320